1981年,正值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,一对姐妹来到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烈士陵园配资查询网,原本是为了祭奠他们已故多年的父亲。然而,当她们来到父亲的墓前时,却震惊地发现,这个墓地竟然变成了曾任黎元洪秘书的刘静庵的坟墓。两姐妹心情沉重,决定通过上访的方式寻求解决。
民政部门迅速收到了她们的诉求,当他们得知这两姐妹居然是抗日英雄郝梦龄的后代时,不禁为之一惊。
郝梦龄的事迹始于1937年,当时卢沟桥事变爆发,烽火四起,整个国家进入战时状态。郝梦龄当时本有机会前往四川陆军大学继续学业,但在得知国家急需人才参与抗战时,他毅然放弃了学业,匆匆回到部队,并请求北上参与抗日战斗。经过多次申请,国民政府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,允许他率领部队北上。
展开剩余74%临行前,郝梦龄特意回到武汉,与家人告别。在告别时,他对妻儿说道:“此次北上抗日,我已经准备好为国捐躯。”妻子和孩子听后忍不住泪如雨下,他们极力劝阻他不要去前线,但郝梦龄却坚定地表示:“我爱你们,但更爱我们的国家。现在敌人正在残忍屠杀我们的同胞,作为中华儿女,每个人都应上阵杀敌。如果国家灭亡了,你们的生活又将如何呢?”在亲人的泪眼送别中,郝梦龄踏上了前往北方的火车,谁也没有料到,这一别竟成了永诀。
1937年9月底,日军在平型关遭遇了八路军115师的重创,随后便在代县一带集结,准备攻占忻口。10月4日,郝梦龄率领部队抵达忻口,立誓誓死守住这最后的防线。
10月10日,战斗在黎明前爆发,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,郝梦龄指挥的部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,然而他们依旧没有退缩。16日的清晨,郝梦龄决定亲自上前线督战,尽管部下劝阻,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。在凌晨5点,郝梦龄带领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、独立五旅旅长郑廷珍等军官率领队伍展开猛烈反击,终于迫使日军暂时撤退。
然而,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,郝梦龄却在这关键时刻不幸中弹,两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腰部。还未等他说出最后的遗言,郝梦龄便英勇牺牲,年仅39岁。
郝梦龄的殉国消息迅速传到了武汉,家人悲痛欲绝。几天后,郝梦龄的灵柩从太原运抵武汉,武汉各界举行了公祭,并以国葬的规格安葬了郝梦龄,墓地选址在武昌。
由于当时国内局势动荡,郝梦龄的家人在葬礼后便消失在人海中,几乎没有再出现过。直到1939年,冯玉祥在重庆寓所休养时,偶然遇到一名小男孩在街上卖水。冯玉祥见男孩可怜,便走上前买水并与之交谈。冯玉祥问道:“你从哪里来?姓什么?”男孩答道:“我姓郝。”冯玉祥接着问:“你知道郝梦龄吗?”没想到,男孩竟回答说:“知道,因为他是我爸爸。”冯玉祥听后大吃一惊,深感震撼。原来,郝梦龄的孩子竟然如此贫困,冯玉祥不禁心生怜悯,立刻指示秘书撰写报告,拨款两万块钱给郝梦龄的家人。
郝梦龄的女儿郝慧英回忆道:“失去父亲后,我们一家陷入了极度的困境。我们上学都成了问题,甚至有时连温饱都成了奢望。没钱的时候,姐姐和我一起卖水,也曾卖过西瓜。幸好冯玉祥的帮助,才让我们稍微度过了难关。”
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时,郝梦龄的家人激动得泪流满面,一家人紧紧相拥,悲喜交加。
新中国成立后,郝梦龄的家人再度选择过上普通人的生活,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。然而每年清明节,烈士陵园总能看到郝梦龄的墓前有人献花,追忆这位英勇的抗日英雄。
尽管郝梦龄是抗日战争中首位牺牲的军长,广受尊敬,但在十年动乱中,郝梦龄的墓地依然遭到破坏。直至有一天,郝梦龄的两个女儿来到墓前祭拜,却发现原本整齐的墓地已经变成了一片大坑,姐妹俩只能面对这个无情的空洞,默默拜祭。十年动乱结束后,两姐妹再次来到了烈士陵园,却惊讶地发现,原来的墓地已经被替换成了他人的墓穴。无奈之下,她们找到了民政部门。经过一番调查和修复,郝梦龄的墓终于得以重建。1983年,郝梦龄被追认为革命烈士,以示后人永远铭记这位英雄的牺牲与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满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